作品名称: 鼻烟壶(闻烟)
参赛编号: GY046
票数: 58
尺寸: 长不超过100cm,宽不超过20cm,高不超过40cm。
材质/原料: 琉璃、红木、黄梨木
作品简介: 鼻烟壶又名鼻烟,原为舶来品,明万历九年 (1581) 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。以香味较好的烟叶,晒干后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,磨成粉末,装入密封容器,经一定时间的陈化,即可应用。不需燃点,单以手指粘上烟末,轻轻由鼻孔吸入。 据考,清王士禛《香祖笔记》卷七:“ 吕宋国 所产烟草,本名淡巴菰,又名金丝薰,余既详之前卷。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,云可明目,尤有辟疫之功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五十二回,晴雯偶感风寒,宝玉使命麝月 ,“取鼻烟来,给他嗅些痛打几个嚏喷,就通了关窍。” 自此,鼻烟开始在社会上普及起来。到了晚清末年,其药用价值不断被挖掘逐渐演变为鼻烟文化,在民间盛行开来。 一壶一世界,方寸绘乾坤 鼻烟壶指的是盛鼻烟的容器,小可手握,便于携带。明末清初,随着鼻烟的传入中国,鼻烟盒渐渐东方化,产生了鼻烟壶。鼻烟和鼻烟壶,也随着皇帝赏赐给大臣贵族,开始向上层社会流入。 内画鼻烟壶,将传统的内画工艺与书法,绘画等工艺融为一体,在特殊的容器内部反着绘画,难度非常高,采用瓷、铜、象牙、玉石、玛瑙、琥珀等材质,运用青花、五彩、雕瓷、套料、巧作、内画等技法,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,有“鬼斧神工”之美誉。 鼻烟壶被人们珍爱了几个世纪,不仅作为实用器,更加作为身份地位、审美品位的象征。清末民初,北京鼻烟鼻烟壶铺很多,集中在前门大栅栏、隆福寺、鼓楼、崇外大街等地,从古至今被雅好者视为珍贵文玩。此作品是我区今年新申报成功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制作人为第八代传承人。